第七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7月12日在沈阳开幕,大会以“粮安天下聚合力 产销融通促发展”为主题。作为国内粮食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国家级交易盛会,都有哪些新产品、新技术亮相?
记者:这个是全谷物馒头?
工作人员:对。
记者:我们的馒头分25%、75%,这种是属于百分之多少的全谷物?
工作人员:国内的标准,全谷物含量在食品当中达到25%以上,就可以叫做全谷物食品了,那么我们这款产品它达到了50%以上,所以符合咱们国家行业标准里面50%+全谷物食品的分类要求。
某全谷物馒头生产公司技术副总王成祥介绍,公司目前正在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谷物营养健康食品创制”。目前,公司的全谷物馒头、米饭、粥品等食品已经批量化生产,而全谷物食品的口感也越来越好了。
王成祥:主要是一个酶解技术,比如说麸皮,我们通过酶解,它口感会更好,其实它就是纤维会更小,但保留了这个纤维,这样吃起来就会比原来的口感更好。再一个是超高压粉碎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融入,现在已经逐渐被大家认可了,就是和普通的馒头基本上口感是一致的。
记者现场:在粮食交易大会的现场能吃到新鲜的、好吃的、精加工的主食其实并不特别,因为这里本身就是国家级的粮食交易盛会。我在现场还发现了最新的燕麦奶,这就是全谷物燕麦奶。
工作人员:全谷物燕麦用的这些谷物,它是没有经过脱渣技术的,里面会更好地保留谷物本身的营养价值,而且它的含量会更高,因为我们全谷燕麦食品有50%+的含量,它将全谷物本身的营养以及含量都做到一个最大的提升。
某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研究院 院长邢志强介绍,团队从2021年就在寻找可以国产化的燕麦奶原材料,目前这款全谷物燕麦奶已经实现了国产原料全替代。
邢志强:很多人用的是进口的燕麦,比如说澳大利亚的这些产区,但是我们和国家粮科院在一起要寻求做国产化的燕麦。我们当时是从69种燕麦品种里面去做筛选,选择了中国7个燕麦主产区的52个品种,目前我们已经在布局这些产地的品质。
今年2月,这款全谷物燕麦奶还拿到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评价的成果鉴定报告,鉴定级别为:国际领先水平。
邢志强:一个是我们的总膳食纤维是我们常规的产品的一倍,提升了100%。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上有很大的一个提升,以及我们全谷物形态的燕麦奶,它的矿物质的总量有极大的提升。
为什么要吃全谷物食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谭斌介绍,全谷物其实是一个解剖学结构理念,而不是一个谷物种类概念。
谭斌:一粒种子大概有三个部分,一个是外面的种皮,它是保护种子的,还有一个胚,是可以长成苗,还有中间是胚乳。我们现在白米、白面吃了什么?只吃了中间的1/3,就是胚乳,我们的种皮和胚目前都被加工丢掉了。三个丢掉任何一个都不能叫全谷物。
全谷物食品具备富含维生素B1、B2、叶酸、烟酸等B族维生素,及钙、铁、锌等矿物元素等微量营养成分,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等优势。
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还不足1%,2024年底,《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发布,核心目标就是力争用10多年的时间,大力提升我国居民的全谷物消费占比。谭斌介绍,众多科技手段正在尝试让全谷物食品更营养、更美味。
谭斌:比如说双螺杆挤压技术,尽管是一个很传统的技术,它是解决了我们全谷物难吃的新问题。我们现在有一些比如说动态的高压的微射流技术,让我们的全谷物液态奶的口感变得细腻和好吃。还有生物酶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我们膳食纤维的处理,可以让它的种皮、它的纤维得到一些降解,那么它的口感就变得更好吃。
科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之一,为满足科技成果交流需求,本届粮食交易大会扩大了独立参展企业展区规模,现场展示工程技术类特色产品和场景应用,集中呈现绿色储粮、智能粮机装备、粮油品质营养、无人自动检化验系统等方面的新成果、新突破,多角度呈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最新实践。本届大会,都有哪些“黑科技”亮相大会?
在展会现场,白色的平仓机器人正在粮堆上有序作业,它们自主避障、精准定位,将高低不平的粮堆维护得平平整整。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过去需要3~5天才能完成的平仓作业。
平仓机器人项目总负责人 肖霄:我们将机器人的感知系统,即一款自研的具备210°水平视角和90°垂直视角的超广角多模态激光雷达安装于仓内,能实时构建三维粮面地图,精准识别粮堆高度和位置。它不仅能感知每个粮面粮堆的高度,还能捕捉粮面的细微变化,如入粮时的下沉或凹陷,并可测量粮仓体积。此外,我们此次重点推出的螺旋轮形态机器人,其特制的高叶轴比螺旋轮行走机构能彻底解决传统履带/轮式设备在松散粮面上行驶时下陷和滑移的难题,使其能在此类环境下自由行走。
过去平仓全靠人工,不仅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也很恶劣。更重要的是人工平仓效率低、耗时长。尤其在高温收粮的情况下,粮仓需要迅速平仓,迅速降温,最大限度保证粮食颗粒的完整度。
肖霄:过去传统的人工平仓作业通常需要3-5名工人花费3~5天才能完成一个平房仓的平整。而我们的智能平仓机器人系统,支持多机协同集群作业,5台机器人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1400平方米标准平房仓的粗平作业,将平仓时间缩短至0.5天,作业效率提升10倍以上。最关键的是,该系统实现作业全程无人进入粮堆,只需在仓外一键启动平仓,显著降低了传统人工平仓因粉尘多、高温、高空坠落及粮堆塌陷等因素带来的巨大安全风险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
传统的粮仓平仓作业一直是粮食仓储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高粉尘作业使得传统平仓作业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粮食仓储发展需要。在这一背景下,机器人自动平仓系统通过智能调度、三维建模、协同作业,实现了粮仓平仓作业的完全自动化。目前,机器人自动平仓系统已在全国多个粮库开展示范应用,平仓作业效率提升10倍,人工成本节省90%,作业安全性得到了根本保障。
纵观全行业,一个全面智能化的粮食仓储体系正在形成,这其中,智能粮情监测、自动通风系统、害虫防控机器人等新技术正在粮库中加速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本届大会展区面积为历届大会之最,大会首次采取“主会场+分会场”的组合模式,在辽宁盘锦、朝阳分别举办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和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展览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共有4000多家企业、2万余名行业人员参展参会,同期还举办第5届全国脱贫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
走进消费帮扶展区湖北麻城市展台,记者发现一瓶瓶糯米酒在一众农副产品中显得格外“洋气”,工作人员郑松学向记者介绍,木子店镇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糯米酒生产,如今已经达到了“一户一缸致富酒”的程度。
郑松学:原来我们的老米酒用塑料壶装,它保质期是三个月,现在通过技术改造之后,保质期可以保质三年。第二,我们酒的品质也提高了。
住房城乡建设部帮扶办公室主任、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介绍,2012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定点帮扶湖北麻城市和红安县,让当地农民的生活有了大变化。
董红梅:我们每一个县都会帮他们打造一个特色的农产品,你比如说麻城老米酒,还有麻城浮白菊,菊花真的是从一朵“扶贫之花”变成了一朵“振兴之花”。红安的苕薯,从过去的救命粮苕变成了休闲食品。
在安徽阜南县展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派驻安徽省阜南县盛郢村第一书记孙旭明介绍,通过多年参展,真正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出来,实现了增收。
孙旭明:这次一共有13家企业参展,比往年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农民自己生产的东西能够卖得出去,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同时我还给他提供农业的生产服务,通过耕种管收各个流程阶段,我们村集体给他投入了机械成本,能够降低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直接投入。一增一减之间,群众的手里的钱就多了,这钱袋子就鼓起来了。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表示,消费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粮食交易大会的平台更能促进脱贫地区企业农副产品走向“大市场”,帮助农民畅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刘焕鑫:推进粮食产销衔接,让好粮油卖得顺、卖得好是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热切期盼。大会第5次同期举办全国脱贫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为22个省区市的340个脱贫县、674家合作社和企业安排优质展位,积极展示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县粮食产业发展新面貌、新成效。
监制丨樊新征
记者丨周尧
编辑丨廉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