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瑞华
6月,南粤大地,湿热渐盛。
在广东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直属库,相比于仓外的湿热,储存于浅圆仓、大直径筒仓中的80万吨粮食,已“享用”上“气调+控温”绿色储粮新工艺,“住”进了零熏蒸、零用药的“空调房”。
6月9日~10日,第二届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科企交流推进会把会议开进了直属库,集中展出各地各企业创新研发、探索应用的绿色储粮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高标准仓房气密解决方案、仓房隔热气密新材料、智能化高效进出仓设备、粮情云图检测技术、储粮害虫在线监测技术、储粮虫霉绿色防治技术……各具特色的绿色储粮技术、材料、装备,让这场交流推进会“干货满满”。
“绿色优储” 撬动储粮技术向高向新
绿色储粮技术是指通过科学调控储粮粮堆温、湿、水、气等生态因子,营造和利用储粮品质有利的生态条件,采用储粮虫霉生物、物理等测控技术,达到“控温储藏保质保鲜、化学药剂使用减量增效、仓储作业环境友好”的目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粮仓设施建设,在低温准低温储粮、氮气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生物和物理防治储粮虫霉等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单项技术应用基本成熟,绿色储粮规模逐年增加,绿色优质储备粮供给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以东莞直属库为例,近年来持续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现代化设施改造,基本形成以高效进出仓、空调控温、氮气气调、光伏绿电以及智能化粮库为核心的绿色储粮技术集成体系。“对现有浅圆仓、立筒仓关键部位开展气密性改造,实现‘浅圆仓气密性大于30分钟、立筒仓气密性大于15分钟’目标,远超行业内控标准。”东莞直属库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运用集“粮面控温、粮堆降温、机械通风、内环流”于一体的智能温控系统,通过低风速降温、全面替代粮面空调、谷冷机、离心风机和环流风机等设备,将粮温保持在20℃以下,实现仓内玉米储存3个月水分减少0.1%,脂肪酸值无变化。
我国地域广阔,储粮生态条件差异大,各地对绿色储粮技术需求存在差异,加上绿色储粮新技术应用还存在组合优化配置探索少、集成度不高,区域针对性系统性不强、单项技术应用效能不显著和成本偏高等四大瓶颈,进一步加快提升绿色储粮集成应用水平,是推动大国粮仓从“安全储粮、减损降耗”向“保质保鲜、绿色优储”的应有之义。
“加大对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资金投入,加快推动绿色储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特点和需求,探索最佳技术示范方案,形成区域性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模式。”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本刚表示。
“五位一体” 明确储粮技术发展导向
近年来,各地各储备企业应用推广了一批绿色储粮技术,在推动绿色储粮、科技储粮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各地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散、乱、缺”以及规范性弱、系统性不强和集成度不高等问题也随之显现,仅单项或几项技术的应用、堆叠,已经与绿色储粮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相符。
今年4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关于开展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构建不同储粮生态区以仓房性能提升、高效环保进出仓、智能监测预警、绿色综合治理、效能科学评价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因地制宜优化提升不同区域单项储粮技术工程化应用水平。
“‘五位一体’绿色储粮体系每一个子体系都包含了诸多新技术产品,不同的生态区、不同的粮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和产品进行综合应用,通过集成示范来测试验证,以科学的效能评估找到最优的组合方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粮食储运研究所副所长汪中明表示。
据介绍,仓房性能提升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低碳节能新仓型、保温隔热气密新材料及科学施用技术、仓房性能检测等。高效环保进出仓技术体系包括一体化智能扦检装备、清洁环保清理装备、高效智能进出仓装备等。智能监测预警体系包括粮情云图动态监测、虫霉在线监测预警、库区多维数据综合监管等。绿色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包括生物、物理虫霉防治技术、保水通风技术、高效控温技术等。效能科学评价技术体系则是针对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综合效果进行评估。
推进会现场展示区域,按照绿色储粮技术五大体系设置了相应的展区,小至储粮害虫生物防治的天敌昆虫、防虫带,大至移动吸粮机等智能化装备,既有来自民营科技企业的智能化监测系统,也有来自航天科技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一大批技术装备的模块化、体系化展现,令与会企业大开眼界。
推进会现场,一个托盘中的一张纸上附着的、仅有针尖大小的一种储粮害虫“克星”,吸引了不少与会代表的关注,尽管看清它需要借助放大镜。“该技术立足储粮害虫天敌生物防治,通过培养、投放马六甲肉食螨,捕食粮库中的储粮虫卵和幼虫,是绿色综合治理技术的有效路径之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研究院储粮害虫综合治理方向负责人伍祎介绍说。目前,该项生物防虫新技术已在有关省区储备库点开展中试应用。
汪中明表示,“五位一体”绿色储粮技术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堆叠,而是要通过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验证,寻找适应不同区域的最优组合,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分区施策” 强化科技装备集成应用
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加强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促进粮食绿色优储、常储常新”,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储粮技术水平升级指明了方向。
根据《GB/T29890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综合考虑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储粮害虫发生分布规律,以及各地风、光等自然能源的因素,将我国有关省区市划分为七大储粮生态区。
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作任务安排明确,要坚持因地制宜,解决仓储实际问题,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特点和需求,探索最佳技术组合应用方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在位于第五储粮生态区的江苏省张家港市绿色储粮试点示范成果显示:与常规单一技术相比,“五位一体”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实现了化学药剂减量50%、能耗降低20%、人工成本降低25%,保持粮食新鲜成效明显,所储稻谷销售价格高出同期同类稻谷每公斤0.1~0.2元,真正实现了优粮优储、优质优价。
以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第七储粮生态区为例,该区域高温高湿、适宜害虫、微生物全年繁殖和生长、粮情复杂多变、仓房性能提升及控温成本高,将聚焦仓房性能综合提升、(浅圆仓、平房仓)高效环保进出仓、绿色综合防治、粮情智能监测预警、高效控温保质等技术集成应用。
据介绍,下一步,我国将在3年内建成100个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覆盖七大储粮生态区,每个示范点需具备1万吨示范仓容。推进会上,谭本刚宣布广东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直属库等2025年30家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点单位名单、绿色储粮技术集成省级和基层服务网点、专家服务团名单。
“五位一体”绿色储粮技术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及仓储企业共同集聚资源,聚合力量,加快推动绿色储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切实完善“技术库”、充实“装备箱”,探索最佳技术示范方案,提高绿色储粮技术的适用性、有效性、经济性、系统性,推动我国绿色储粮技术体系化创新升级,服务粮食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