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民以食为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餐桌健康、碳水健康。其实无论是什么种类的主食,都是市民餐桌上必备的主角。但是您知道这些粮食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都有哪些科技含量吗?

本周是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7日发布了粮食流通领域的10项科技成果、10项应用案例,以及7项科技创新需求,希望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那么,都有哪些新科技已经走上了我们的餐桌呢?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期待呢?

我国粮食仓储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湖南湘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益林正在粮库介绍这台无人自动扦样机,这也是农民将收好的粮食进入粮库的第一步。

程益林: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我们的粮库出库的扦样检测作业。在三分钟之内能够完成一个车辆的随机布点扦样……

在这里,农民首先通过潇湘粮储”APP进行预约,然后通过一卡通实现全程的无人扦样和检测,3分钟就可以完成一车粮食的扦样工作。

程益林:这个技术是应用我们的AI识别粮食的品种是稻谷、玉米和小麦,现在我们出货的是稻谷。通过这种电脑随机布点来进行扦样,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能够大大提升效率,这种轨道式的无人扦样机,能够在三分钟之内完成13个点的扦样,传统的扦样机需要十分钟。第二个是大大地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提高了检测的公平性、公正性。


湖南湘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兰溪库粮仓内

粮食完成自动扦样后,经过一系列称重等工作就要来到粮食的”——粮库了。

林勇顺:这是我们一个平房仓,它储存的粮食现在是3830……

湖南湘粮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兰溪库保管员 林勇顺所在的这个粮仓是一个从外面看起来平顶的一间间高高的平房,里面却别有洞天。如今,随着温度越来越高,您家开空调了吗?林勇顺说,这些粮食们却是常年开着空调。

林勇顺:我现在有一个准低温控制的空调,主要来控制这个粮食的温度。然后它现在全年平均20℃左右,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储存状态。

粮仓内的实时湿度、温度显示

粮仓内,除了要保持温度低、通风、干燥外,随着夏日户外温度升高,蚊虫也日益增多,这偌大的粮仓该如何捕捉小小的害虫呢?林勇顺介绍,只要达到预警级别,粮情监测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林勇顺:虫害密度达到15头的每千克,它就会预警,而且他还能预警未来8—10周的情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一套生物物理的诱捕的设备。工作原理基本上是用诱捕剂,将虫子诱捕到一个容器里面,然后我们隔一段时间将虫子处理一下,基本上就不会对粮食有一些别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在低温准低温储粮、氮气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生物和物理防治储粮虫霉等绿色储粮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单项技术应用基本成熟。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院长 谭本刚:目前,我国储粮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七亿吨,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超5500万吨。我国粮食仓储技术实现了历史性跃升,总体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科技储粮也不能一概而论。谭本刚表示,综合考虑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储粮害虫发生分布规律,以及各地风、光等自然能源的因素,将我国划分为七大储粮生态区,便于指导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科学开展仓房结构设计、收储工艺和专用设备的合理配置,达到科学安全储粮。

谭本刚:相对而言,七个储粮生态区在我们国家的南方,在高温高湿地区、在中温高湿地区储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他储粮的技术措施要求首先粮仓进行隔热、进行气密、进行保温,同时对粮食的害虫进行科学防治,以达到粮食储藏安全和保质保鲜的目的。

十项粮食流通科技创新成果发布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老百姓餐桌安全的第一道关,也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 周冠华介绍,粮食科研人员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比如:以储粮数量高精度监测、储粮物联追溯、储粮粮情风险预警等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天眼系统、以储粮害虫特征性挥发物质为目标开发出嗅觉检测系统、建立小麦真菌毒素早期预测模型,实现对我国小麦主产区真菌毒素动态预测等,这些新科技已经应用在我国粮食存储的各个环节中。

周冠华:发布的成果,突出解决智慧绿色储粮、害虫防控、粮食产业化升级、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等行业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粮食走出粮仓,进入加工环节,再走上百姓餐桌。其中,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十项科技成果也包含:适度加工小麦粉及大宗面制品产业化升级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速冻米面食品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风味食用植物油精准适度加工新技术、基于提质降耗的油脂加工智能装备创新技术等等。

周冠华:开发真空和面、二次冻结与镀冰技术相结合的汤圆自动化生产新工艺,切实提高我国速冻面米食品装备和产品的稳定性。通过油料精准定向分级、靶向预处理、色变控制、连续快速分离等技术,在保留食用植物油风味品质基础上,实现连续化生产,目前产能累计超过1110万吨/年。

这些科技成果解决了一批行业科技创新难题,但当前,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需要粮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粮食企业合作攻关。周冠华表示,比如,在储粮虫害防治体系升级方面,需要完善储粮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升级粮仓粮堆气密技术措施等问题;在高值利用和智能制造方面,需要研发小麦后路粉品质提升、植物蛋白提取、谷维素提纯、碎米高效转化等技术,这些也都将成为未来粮食科技的新期待。

周冠华: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分批在全国七大储粮生态区建立100个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创新示范点,进一步提升绿色储粮技术水平和粮食保质保鲜能力。


监制丨陈秉科

记者丨周尧

编辑丨廉金亮